医美板块分析,医美行业比牙科和眼科还要好赚钱!

在之前国际医学的文章中,所长和大家分享了一个“秘密”,那便是医保占比越小、自费程度越高的医疗服务,机构最终能获得的利润越高。

像康复医疗,医保营收占比45%,意思就是有55%左右属于患者自费,盈利能力就会比医保占比更高的如精神、骨科、心血管、妇儿、肿瘤要高,当然,前提是经营得好的成熟医院。

比如,像康复领域做得较好的杭州明州康复医院,2020年净利率可以达到19.54%。

不过,康复的医保覆盖程度虽还不错,但和眼科、牙科比起来就完全没法看了,以牙科的通策医疗为例,旗下最赚钱的医院杭州口腔净利率常年在40%以上,带动公司整体净利率超过30%。

没有对比,则没有伤害。不过,牙科医保占比虽低,却还是有项目在医保里面,而且还会时不时面对集采,所以,真正的医疗服务王者,最能赚钱的成熟医疗服务机构,应该还是在医美行业之中。

医美服务的特性

理论上讲,医美服务机构应该是所有医疗细分场景中最能赚钱的。

毕竟,一方面,它属于纯自费,医保“再有钱”,国家再替老百姓操心,都不会操心老百姓的颜值,不会动用国家谈判机器去为老百姓的臭美买单。

另一方面,医美行业的客单价极高,还极具备黏性,像牙科,最贵的无非就是隐形矫正牙齿,一次几万元,但矫正一次大概率就没有然后了。可医美不一样,一针稍微高级点的针剂就是上万元(如华东近期很火爆的少女针,一针价格一万八),而且鲜有小姐姐会只打一针,几乎都是规律性的医美产品使用者,一年消费可以高达几十甚至上百万。

我记得,在2017限韩令之前,就有很多大陆爱美人士专门打飞的去韩国做医美,一次消费就能达几十上百万。很多大型医美集团,都会给他们的VIP准备豪华专车接送、豪华酒店式房间服务、多语言服务、私人订制服务……

(图为:北京华韩整形医院的豪华套间)

很可惜的是,硬币总是有正反两面。对于医美服务而言,正面是高客单价、高客户黏性、高复购率,那么反面就是乱象丛生、营销费用极其高、竞争激烈,在营销费用极其高、劣币驱逐良币的大背景下,医美机构鲜有能挣钱的,而且也正是这样的背景,使得很多本来愿意接受医美且想尝试医美的用户也只能观望。

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,资本、从业人员都更看好上游器械厂商,而非下游医美机构,本该分到行业最大蛋糕的医美机构竟个个在赔钱。

在行业情况本就比较糟糕、口碑不佳的背景下,再叠加三年疫情封控,可以说要了很多医美机构的老命,于是,如何降本增效、如何盈利、如何打破内卷成了所有有意愿做大的医美机构都在思考的事情。

近年来医美行业的转变

对医美行业稍有了解的朋友应该都清楚,当下国内上游医美器械、原材料提供商的竞争格局和盈利情况是大幅好于下游医美机构的。

上游爱美客、华熙生物、巨子生物一个个赚得盆满钵满,即便三年疫情,也没有让他们在哪一个季度出现亏损,甚至还逆势增长。但仔细思考一下,这样的竞争格局其实并不合理,细数各行各业,大多数终局都是渠道为王。

举个例子,我们知道眼科里面爱博是国产新秀,近期增势喜人,尤其OK镜,获批仅三年,销售额都快赶上在行业浸泡十余年的欧普老大哥了,之所以爱博能取得这样的成就,其实很大一部分仰仗爱尔眼科的扶持。

在眼科这个领域,爱尔如果主推谁的产品,基本谁就能爆卖,也正是看到了渠道的价值,欧普康视才从一个上游器械厂家开始往下游延伸,开始做自己的视光中心+眼科医院。

再举个例子,在家电领域,很长一段时间,国美、苏宁都是行业内话语权极大的玩家,鼎盛时期他们在行业内可以说是说一不二,即便美的、海尔这类巨头都不得不给它们面子,按照他们制定的规则搞促销、给返点,而格力之所以敢不看国美、苏宁的脸色,是因为在终端自建了销售渠道。

而国美、苏宁乃至格力近期的窘境也恰恰是因为渠道变迁,当然这是后话了。

总之,产品虽然很重要,但由于绝大多数产品都并非不可替代(除了茅台、片仔癀这类少数没有竞品、没有可替代品、处于金字塔顶端的产品),绝大多数服务于终端消费者的消费品都并非“非你不可”。

尤其医美这个领域,以玻尿酸为例,市面上合规的、拿到证的正规玻尿酸就有下图这么一大串,消费者真就非哪个品牌不可么?下图中各个厂家的玻尿酸真的有很大的区别么?依所长看,并不见得。

因此,在这样缺乏差异性的背景下,上游厂家吃下产业链最多的利润本就不可持续,未来随着行业的逐渐成熟,利润端、话语权应当是会逐渐下移的。

目前,我们确实看到了这一趋势,比如:

  • 联合丽格集团与锦波生物于2022年9月共同推出了“新肤源胶原水光”(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冻干纤维),该产品仅在联合丽格集团旗下机构上线。
  • 华韩股份与爱美客合作上线了一款名为“ARSMO”的专属玻尿酸产品。
  • 朗姿股份旗下米兰柏羽、长沙雅美等医美机构,也在2022年向求美者推荐一款名为“芙妮薇”的玻尿酸产品,虽然没披露是同谁合作的,但不出意外和前面两家套路一致,就是贴牌。

下游医美机构开始把手往上游伸了,他们要分一杯来自上游的羹,这其实和永辉超市、京东、711、罗森、爱尔、盒马搞贴牌自营的套路是一样的。

此外,疫情虽然让诸多医美机构不好过,但也确实增加了行业集中度,中小机构纷纷倒闭,头部大机构虽然日子也难过,如华韩近两年利润都呈现负增长,但人家好歹还是盈利的,并且还在逆势扩张,虽然步子较慢。

国家近两年也在不断采取雷霆措施打击黑医美,虽然具体有多大效果不可知,但有总比没有好,再叠加互联网的普及,以及医美app等垂直互联网平台的出现,让医美机构的信息变得更透明,注重合规、服务、品质的机构口碑会更快得到传播,黑医美、不合规机构最终就会被消费者抛弃。

看下图,消费者都知道该从机构资质、口碑舆情、医生执业证书等方面着重考虑选择什么机构,而这里面,价格是最不重要的。

国内的头部医美机构,也纷纷在近些年找到了一套适合医美领域的打法,那就是通策的1+N,即靠大型综合医院树立品牌形象,以多点布局门诊部、诊所的方式增加区域覆盖密度、提升服务半径、品牌知名度,从而触达更多消费者,在更多消费者心中树立“靠谱”的形象。

现在,疫情已不再进行管控,各行各业都开始慢复苏(毕竟三年疫情真的让很多人的钱包瘪下去了),但医美行业可能恢复速度会更快,因为医美的消费群体是富人,而富人受疫情影响的程度远远低于普通人。

由此可见,在经济复苏的过程中对于医美板块来说无疑是有直接利好的,且医美板块本身又具有消费属性,一旦市场板块再次轮动到炒消费,医美概念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一环。

股市观点

2023年一号文件解读:一号文件释放了哪些重点信息?

2023-2-14 23:24:05

股市观点

巴菲特为什么减持台积电股票?是不看好半导体股票了?

2023-2-15 22:51:38
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