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募基金能买吗?公募基金到底怎么样?

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投资品种,公募基金费率低廉、透明规范、几乎无门槛,也许会成为老百姓优化家庭财富配置组合,顺应共同富裕时代主题的重要工具。

公募基金到底好不好?可以说是众说纷纭,经历了2019到2020年的基金牛市,和2021到2022年的市场休整。远离了狂热和失望后,我们再次从长期历史数据来寻找答案。

古人常说“以史为镜”。虽然历史数据不代表未来,但是历史数据告诉我们的道理,却深刻而隽永。

基金十九年

基金短期的业绩往往来源于风格、运气等因素,风格和运气都有均值回归效应,所以常常是反向指标。

我们希望讨论的基石更客观,所以会尽可能用更长期、更大量的统计型数据。因此选取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和债券型基金指数进行分析,上述指数成立自2003.12.31日,至今已经达19年。

我们用上证指数和沪深300指数作为参考,对比结果如下图所示,在长达19年的长跑之中:

  • 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涨幅903%,年化复合收益12.90%;
  • 债券型基金指数涨幅184%,年化复合收益5.65%;
  • 上证指数涨幅105%,年化复合收益3.85%;
  • 沪深300指数涨幅220%,年化复合收益6.31%。

数据来自wind,20040101-20230101

指数表现不代表个股收益,历史数据不带表未来

权益基金,还是债券基金?

权益型基金

从过去19年数据来看,权益类基金净值复合增长率很高,平均年化收益大约13%,这一水平远远高于大盘指数,也远远高于债券类基金。但是权益型基金获取高回报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,中间过程跌宕起伏,高额的长期回报正是对敢于承担风险的奖励,也是对企业家精神的奖励。

债券型基金

在过去19年里,债券型基金年化复合收益率不足6%,但比起权益类基金主要胜在收益稳定。拉长时间看,债券型基金累计收益曲线近乎于一条直线,这也是债券型基金的自身属性决定的,债券型基金主要是一些低风险偏好者的宠儿。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,将债券型基金加入投资组合,虽然预期收益降低,但投资组合的波动率也会随之降低,持有体验相对更优。

买基金,还是炒股票?

超额收益

股票指数(如上证指数、沪深300指数)反映市场所有股票的平均收益情况,也可反映所有市场参与主体的平均收益情况,所以可以作为很好的“基准”,基金超过基准指数的收益也叫“超额收益”,是反映权益投资能力的关键指标。

基金VS股票

过去19年,主动管理的权益类基金平均每年要跑赢上证指数9.05%(即使考虑上证指数编制时没考虑分红影响,扣除2%的股息率,基金指数年化超额收益也达7%)。如果把基金收益分为两部分,一部分是指数增长,反映了A股市场的增量部分(Beta收益);一部分是超额收益,反映了零和博弈的部分(Alpha收益)。基金超额收益明显,这与中国散户市场关系密切,离不开散户追涨杀跌的贡献。

给投资者的三点建议

不根据短期业绩下结论

如果我们仅仅看最近1~2年的数据对比,基金指数相对沪深300指数略有优势,但相对上证指数有负超额。但是,稍微把视角拉长一点,就能看到基金的超额收益仍具有优势!

背后的逻辑是,专业机构具备的专业优势和信息优势;在社会化大生产各类专业不断细化专精的未来,在注册制改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市场主体的未来,投资者赌博式的炒股方法,是不可能战胜专业机构基于基本面的深度研究的。

建立合理的投资预期

基于历史数据来看,长期合理的预期应该是沪深300指数获得每年5%-10%左右的收益,基金平均在此水平上获得5%左右的超额收益,如果您投资能力很强,通过精心选择好基金,不断优化资产配置,从而再获得5%-10%的超额收益。

合理的预期包含两方面,一是理解权益投资的高波动,用超额收益思维替代绝对收益的思维。二是不要追求短期的过高收益,投资中要追求“可持续可复制”的复利收益。

坚定专业化的投资道路

2022年是宏观大年,叠加了2020年基金牛市后的超额均值回归。长期主义被忘掉了,很多常识被怀疑了,有的投资者也开始迷茫了。

真的能回到过去,继续依靠追涨杀跌,胡乱炒股赚钱吗?真的能继续去加杠杆,把大量财富锁定在房地产中吗?我想这样的时代已经彻底的过去了。

以机构化投资替代个人追涨杀跌,以权益资产逐步替代房地产投资,“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”是事物长期发展的必然规律。长期来看,拥抱公募基金投资,坚定基金投资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。

股市观点

后疫情时代,家庭资产该怎么配置?

2023-1-4 23:42:02

股市观点

今日股评:房地产板块再度大涨是什么原因?

2023-1-4 23:55:57

搜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