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月CPI数据下降如何解读?对市场有什么影响?

3月9日,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月份全国CPI(居民消费价格)指数。2月CPI数据同比上涨1.0%,涨幅比上月回落1.1个百分点,CPI环比则由上月上涨0.8%转为下降0.5%。

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(PPI)环比增长持平,同比下降1.4%,降幅较上月扩大0.6个百分点。

那么,2月的CPI数据环比为何由上涨变为下降,PPI又为何有所回落呢?接下来就让小编来为各位解读一下2月CPI与PPI的数据吧~

CPI数据解读

CPI数据整体来看,2月市场供应充裕,猪肉、蔬菜和日用品价格涨幅温和,消费者物价整体保持平稳运行。

从环比上看:

其中食品价格由上月上涨2.8%转为下降2.0%,影响CPI下降约0.38个百分点。其中猪肉和鲜菜价格分别下降11.4%和4.4%,合计影响CPI下降约0.28个百分点,占CPI总降幅的五成多。

环比的回落主要源于消费需求的回落,此前1月份鲜果、鲜菜、水产品价格受春节因素拉动明显,在节日扰动消退后,同步拖累了2月CPI环比增速。而且天气转暖,供给充足,大部分鲜活食品价格也会有所下降。

此外,节后养殖场、屠宰企业陆续复工以及节前过剩供给顺延至春节后,生猪供应增加。但节后消费疲软,猪肉价格的持续下跌成为了食品项的最大拖累。

从同比上看:

2月CPI上涨1.0%,涨幅比上月回落1.1个百分点。其中,食品价格上涨2.6%,涨幅比上月回落3.6个百分点,影响CPI上涨约0.48个百分点。食品中,薯类、鲜果、鸡蛋和禽肉类价格分别上涨14.4%、8.5%、7.9%和6.4%,涨幅均比上月有所回落。

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表示,CPI数据同比涨幅回落较多,主要是春节错月的影响。节后各项消费价格会往往有不同程度回落。去年春节位于2月,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,因此2月CPI同比有所回落。

非食品价格方面,原油价格持稳,但去年2月俄乌冲突爆发,国际原油价格大涨,带动国内成品油价格基数走高。因此,2月成品油价格同比涨幅收窄。

PPI方面,2月份工业企业生产恢复加快,市场需求有所改善,PPI环比持平,但受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影响,同比继续下降。

环比角度:

PPI由上月下降0.4%转为持平。分项目看,由于1月国际油价整体走高,传导至国内成品油定价,2月成品油价格均值环比1月上行。输入性因素推动国内石油相关行业价格上行。

金属相关行业市场预期向好、需求有所恢复,受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回升、建筑业复工以及经济景气修复带动需求预期改善等影响,2月钢铁、有色金属冶炼业PPI环比涨幅扩大。

煤炭生产稳定,加之气温回升采暖用煤需求减少,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下降2.2%,降幅比上月扩大1.7个百分点。

同比角度:

PPI同比降幅扩大,主要是受上年同期石油等行业对比基数走高影响。据测算,在2月份1.4%的PPI同比降幅中,上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-0.9个百分点,新涨价影响约为-0.5个百分点。

而由于库存水平较高,加之政策面推动优质产能释放,以及气温回升导致采暖用煤需求减少,2月全国煤炭价格全面下跌,由此,2月燃料动力类价格环比下降0.5%。

加之,去年同期油价大涨带动基数走高,同比涨幅较上月回落2个百分点至5.2%。钢铁行业也因去年同期基数走高,有色金属冶炼业PPI同比降幅仍较上月扩大0.9个百分点。

整体上看,2月PPI同比继续处于收缩区域,可能对国内工业部门整体利润表现构成一定拖累;但从上下游产业链看,上游能源、原材料等商品价格涨幅回落,有助于缓解部分中下游制造业投入成本压力,提升制造业活跃度。

低通胀提供较大的政策发力空间

展望未来,在多方因素的作用下,23年的通胀大概率多数情况处于温和状态,2月CPI数据有望成为全年的相对低点。

首先,春节错位等负面因素逐步消退。

扣除“春节错月”影响,合并计算1-2月CPI数据同比为1.5%,也处于明显偏低水平。由于物价是供需平衡的结果,在供给端较为稳定的背景下,CPI涨幅偏低,年初消费反弹力度较为温和,下一步政策面在促消费方面的空间较大。

其次,猪肉价格已基本见底。

对整体CPI数据环比价格的压制作用将逐步减弱。由于此前压栏肥猪出栏增加,国内消费处于苏阶段,2月猪肉供给略高于需求。但根据卓创资讯的调研,从全国监测能繁存栏数据来看,本着生长周期前推10个月的原则,理论上3月生猪出栏量会环比下滑3.97%。3月生猪供应可能会阶段收紧,进而助推猪价走高。

最后,随着经济的复苏,中国核心CPI同比有望向1%以上区间回归。

在疫情防控措施调整优化后,服务业、食品、餐饮和零售、旅游、娱乐等行业经济逐步反弹。经济基本面长期向好、韧性十足,服务类、居住类价格也会随之趋势性回升,带动CPI上涨。

因此,预计未来几个月CPI数据同比大概率会保持在1%-2%的区间,年内不太可能突破政府工作报告中3%的通胀控制目标。

当前中国通胀压力相对温和,同时也不太可能进入通缩区间。这也与当前海外高通胀形成鲜明对比,物价走势仍是现阶段国内外宏观经济最大的差异点。

这意味着短期内无论美联储如何加息,我国货币政策都将保持独立性,从而为国内推动经济较快回升提供了较大的政策发力空间。

股市观点

三桶油连创新高,中字头股票炒作的逻辑是什么?

2023-3-9 0:12:11

股市观点

为什么美债收益率上行会影响A股走势?

2023-3-9 23:51:45

搜索